•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亚洲经济

“祖国就是我的家园”:广东、海南省侨乡采风纪实之一

时间:2016/9/8 8:21:22  作者:蒙令华  来源:关西华文时报  查看:166  评论:0
内容摘要:“现在回过头来想,好彩那时候回国。因为我们回来时,印尼排华还没有反映到我和家人居住的苏门答腊岛,我的父母纯粹是因为热爱自己的国家,最后卖掉了在印尼的咖啡店等产业回到中国。”在接受日本《关西华文时报》记者采访时,年近70岁的印尼归国华侨黄文能这样表达了自己的感想。1960年,13岁...

“祖国就是我的家园”:广东、海南省侨乡采风纪实之一

“现在回过头来想,好彩那时候回国。因为我们回来时,印尼排华还没有反映到我和家人居住的苏门答腊岛,我的父母纯粹是因为热爱自己的国家,最后卖掉了在印尼的咖啡店等产业回到中国。”在接受日本《关西华文时报》记者采访时,年近70岁的印尼归国华侨黄文能这样表达了自己的感想。1960年,13岁的他随着在印度尼西亚开店经商的父母回到中国海南岛的家乡附近,后被安置在兴隆华侨农场。自此后,他先在华侨农场的子弟学校上学,中学毕业后不久也成了农场的职工一员,先后种植过水稻、管理过橡胶树等不同工作。92日晚,由中国侨联主办、中国侨联文化交流部副部长邢砚庄和新闻宣传处处长易超带队的“亲情中华 海外华文媒体海南侨乡行”全体成员来到了位于海南省万宁市兴隆华侨农场的职工文化广场。黄文能正跟一群不同时期从不同国家回国、如今都已经退休的归侨在一起。他穿着有印尼特色的服装,弹着吉他一样的乐器。他还给本报记者即兴唱了几句少年时代在印尼学习的流行歌曲《哎哟妈妈》。

黄文能经历,只是位于海南省东南部城市万宁市兴隆华侨农场里众多类似归侨的例子之一。兴隆华侨农场创建于19519月。19511011日,由当时的广东省委派三名干部带领700多名受英帝国主义迫害、经中国政府营救回国的马来亚归侨分三批抵达兴隆进行安置,组织难侨生产自救。1960年开始,兴隆农场又陆续安置了从印尼归国的部分华侨;上世纪70年代末,受越南排华影响的一批华侨回到中国,其中部分亦被安置在兴隆农场。五十多年来,兴隆华侨农场先后安置了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归国难侨13482人,目前农场人口24579 。期间,兴隆农场先后经历了改制为“人民公社”、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的一部分、划归农垦系统和归口广东省侨办、广东省华侨农场管理局管理。海南建省后,归属海南省侨务办(现海南省外事侨务办)管理。

诞生于上世纪的“华侨农场”虽然如今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却是新中国建国后重要的外交活动之一。自1950年起到80年代初,受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排华和中国印度关系恶化的影响,华侨在所生活的国度相继受到冲击甚至人身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威胁,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便成了他们向往和回归之地。中国政府也格外重视并派出人员、轮船到印度、印尼等国将华侨接回,有的华侨则变卖财产自行回到国内。大部分越南华侨的归国之路则如同逃难。为此,中国政府先后在现在的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南等主要省区设立了华侨农场,安置这些归国难侨。黄文能的父母回国时虽然没有受到印尼直接的排华影响,但在他们全家回国后不久的1965年,印尼即发生了“9.30事件”,最终酿成了屠杀华人的事件。这或许正是他发出“好彩那时候回国”感慨的原因之一。

经过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当年的老归侨大部分已经逝去,年轻或少年回到国内的,如今亦已经或即将到退休年龄,他们的下一代或第二、三代,则作为侨眷侨属慢慢融入到了国内的正常生活。记者当天晚上采访到的另一位于1960年从印尼随父母回国的李新兴先生,1960年回国时才8岁,如今也刚刚退休不久,每个月可拿到退休金约2500元人民币。对于目前的生活,他表示非常满意。和黄文能一样,他也身穿印尼特色的服装,欢快地跳着印尼特色的舞蹈。多数时候,他们还是受到了侨居国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影响。黄文能告诉记者说,印尼人特别喜欢歌舞,随时随地都可见到有街头艺人用几个油桶拼在一起,然后搭上木板,在上面跳舞。他们会把路人拉上去一起跳,跳完后会要一元两元钱,但不给也没关系。谈到对印尼人的印象,他们哪里都有好人和坏人,但自己的父母从小就教育他,要跟好人在一起玩。

改革开放后,有部分归国华侨的子女曾经由不同渠道再次出国到欧美等国工作和生活,但由于这几年中国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水平的大幅改善和国内良好的治安状况,亦有部分人再次回到中国国内。作为全国最大的华侨农场,兴隆华侨农场在改制后也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目前农场固定资产达2.3亿,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000多万元;农场职工年均收入4000多元,职工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兴隆华侨农场已发展成为农、工、贸、旅游综合发展的国有华侨企业。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叶剑英江泽民、李鹏、乔石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视察过兴隆华侨农场。海南省万宁市副市长卢玉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立初期的生产、生活条件比现在艰难得多,归侨们的付出是有目共睹的,他们能够在这里坚持下来还能够让农场有所发展,确实值得我们学习。除了50多年来由广大归侨艰苦创业、开垦荒地发展的橡胶、咖啡、胡椒为主的热带经济作物外,也成了闻名全国的华侨旅游度假胜地。尤其是由农场与港商郑文泰先生合作兴建的占地400公顷的“兴隆热带花园”,让此次采风团的海外华文媒体人赞叹不已!该花园是海南省十大重点旅游风景区之一,也是我国政府环保教育和物种基因库之一。早在1997年就由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推荐为全球环境500

在抵达海南省之前,包括地记者在内、来自15个国家共2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侨乡行”采风团成员先期在广东省广州市、佛山市禅城区、顺德区等地进行了参观、走访。其中830日上午参观的位于广州市环市东路附近的著名住宅小区“华侨新村”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建国初期政府为了安置归国投资的华侨而特别划出市中心的地块建成的别墅区。1954年,由广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筹建决议,19555月动工,1958年建成并命名为“华侨新村”。深受广州人爱戴和怀念的时任广州市市长朱光题写了“广州华侨新村”。华侨新村占地面积68万平方米,有花园式独立庭院177座,公寓291座,并有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建设的全国大城市第一个最大型的华侨住宅区,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大多数为2-3层,小洋楼,设置小花园,绿化环境优雅。是一个典型的华侨、侨眷社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大型华侨住宅区,也是广州市政府首批推出的十四个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建成后,20多个国家地区的归侨、侨眷在这里落地生活,被我国著名民主革命家何香凝盛赞为“归侨侨眷的幸福乐园”。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生前也一直住在这里。记者当天在现场看到,该小区内自成一世外桃源,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据说春天时许多广州市民都前来游玩散步。采风团当天先后参观了华侨新村牌坊、历史陈列馆及红线女纪念馆,并听在这里生活了69年的老归侨何光宇先生介绍了有关情况。现为广州市华乐街侨联名誉主席的他说:“这里是归国华侨侨眷最温暖的家。”而在兴隆华侨农场展览馆参观时,亲自讲解的兴隆华侨农场侨联主席曾石花女士告诉记者,因为上几辈人出去太早,虽然大概记得家乡所在的县,但完全已经找寻不到具体在哪个乡镇村落,“现在生活在兴隆华侨农场,祖国就是我的家里,这里就是我的家园。”在与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媒体同行严瑜交流时,本报记者亦感慨道,从广东到海南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一是看出中国政府一直以来对归侨的安置安抚的重视和“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方针的贯彻,是切切实实的;第二就是从老归侨的身上和话语中,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对祖国发自内心的真诚热爱。

“祖国就是我的家园”:广东、海南省侨乡采风纪实之一

 



相关评论